学生故事六| 寻找自己所热爱的
发布时间:2017.05.03

胡启晨(Ethan HU)

                                         华附国际部高三学生,在16/17海外大学申请中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南加州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纽约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大学录取。


回看HFI三年,可能让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它给我的自由。在这里,感觉我可以去做一切我喜欢的事情,并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这种自由,可能在许多人眼里是一种放纵的机会,但我觉得恰恰是它给我带来了最大的成长。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个极端的Goal-Oriented Person。说直白点,就是喜欢较劲。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我和一件事情较上劲,我就一定要付出一切把它做好。但其实,我很容易和一些事情较上劲。初中的时候,班上流行玩魔方。有一次我在尝试拼第一层的时候,被一个同学嘲笑了:“第一层都不会拼,笨死了。”当时,我嘴上敷衍着是是是您最厉害,其实心里想的是,你等着,我练好之后我们再看看谁才是真菜鸡。接下来就是我没日没夜的练习,初级公式,高级公式,上课玩,回家玩…… 终于,我最后能够最快30秒拼好,而那个嘲笑我的同学只能做到45秒。最后我没有回去嘲笑他,但是我很开心,因为我的目的达到了。而这个目的却是因为一个简单而肤浅的动机产生的,我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要打曾经嘲笑过我的人的脸。

因为太容易较上劲,这种性格也给我带了非常大的困扰。首先,我在实现目的的时候其实经常是痛苦的。我喜欢玩魔方吗?不喜欢。我不喜欢背那些魔方公式,更不喜欢一遍遍的去拧,但是我还是要逼着自己去做,因为我较上劲了。其次,如果我较上劲的事情不是拧魔方那么简单机械的事情呢?假设我凭着自己这毫无语言天赋的头脑,下决心要写出比一个文艺青年更好的文章呢?如果我很努力,很急切,但还是无法实现目标,我会很痛苦。毕竟世界上有太多目标可以确立,但是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

我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强大的目标。它不是随意的较劲,而是一个真正能够让我充满热情的目标。它要能让我觉得,对,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为了它牺牲一些东西,我也不会觉得痛苦。它要让我觉得,对,这是我能做到的事情,即使一时不如别人,我也能对自己充满自信。这个目标的动机,要是我的兴趣和长处,而不是小脾气,自尊心,或者来自别人的压力。把这个问题量化,就是三个变量:

1.目标的强弱 S
2.实现目标过程的艰辛程度 I(由自身兴趣与实现目标需要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衡量)
3.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 D(由自身能力与目标的差距衡量)

目标越强,过程越轻松,实现难度越小,就越容易做成事情。

对我这种性格来说,成功的概率
在传统中国教育“一切优先学习”,“压力就是动力”的导向下,我觉得我找不到这种目标。如果连自己学习来是为了干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说服自己去学?况且我碰巧没有那种大学霸“我就是超爱学习啊”的无敌设定。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下,我总得找个动力去学习吧?所以一直以来,我一直靠着自尊心来作为自己刻苦学习的动力,也就是“成绩好脸上有光啊”。这种方法,在能够靠短时间刷题爆发的国内教育内,可能确实行的通。但是到了大学申请这种持久战上,实在是无力了。

在高一的这段时间里,我还是在用老方法激励自己努力。虽然一时间效果也不错,但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已经非常累了。最先来的打击是数学。虽说是理科生,可是我的数学一向马马虎虎,尤其是在运算和空间想象这块异常地差。没有计算器,算个要借位的十位数减法,甚至要列竖式。至于空间想象,我怎么也不能接受一个画在平面上的一个正方体是立体的,而且底面边和高居然是90度。明明怎么看都是个钝角!于是我在立体几何这几章的考试的成绩非常差,即使我已经非常努力地去学了。接下来是托福,刷了20多套TPO,也没能换来自己理想中的成绩。然后是高二的SAT,那份成绩无论如何也对不起我的付出。这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累了,即使我仍旧想着“成绩好脸上有光啊”,我也无法克服这极大的D与I了。
这时候,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来HFI的这一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什么还要依靠面子来激励自己呢?我已经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了。早在初中,我已经成为了一个Tech lover。我的第一台手机,也是智能手机,是初代iPhone。这种“所触即所得”的操作体验是我之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我很快掌控了这台手机,玩转各种APP。后来,我又继续研究刷机越狱,定制系统,各种改开机logo,改主题,装插件。这些让我觉得我的手机独一无二,给别人看的时候又是那么酷。对iPhone的热爱,让我对科技产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永远有最新最炫最酷的东西。但是很遗憾,因为觉得影响学习,我父母收走了我所有的电子产品,以免我继续折腾它们。

这个爱好在我心里一直保留着,直到来到HFI,终于得以发扬光大。初三暑假的时候,我拿回了自己所有的电子产品。几轮折腾之后,我已经不满足于这种单纯的定制了。再怎么酷,这些也是别人做好的。教程是别人发的,应用是别人发的,我只是单纯地把它们拉下来用罢了。我希望,我也能成为那个做应用,做教程的人。于是我自学了编程,边学着,边感受到了我对它的痴迷。对我而言,学编程有几点魅力。一是所想即所得。在我的程序里,我就是造物主。代码就是我的砖块,一点点地把我的想实现的功能拼凑起来。而在看到最后的成品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真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二是学习的过程。学编程就像在寻宝。我可以找到很多藏宝图碎片,但没有一块是完整的。最后我要把这些藏宝图碎片拼成一份完好的藏宝图,这才完全掌握了一个知识。这是因为在网上的教程里,在书里,没有一份教程是完整的。每份教程总缺少了一点东西,要么是因为写的时间过得太久,现在的版本已经不一样了,要么是因为教程的作者假设读者已经明白了一些东西。比如我要学服务器搭建,这需要使用ssh隧道,使用linux命令行,购买vps,以及配置开发环境的知识。但是,网上的教程总是只会介绍某一个知识点。至于学到这整个功能,必须一点一点的挖掘,尝试。但是最终,“拼完”那份藏宝图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三是我可以用我的成果造福我周围的人。刚学会编程的时候,做了一个座位表生成器。能够随机生成一个座位表。结果高一的时候,Rachel每次就用我的这个小软件来安排班上的座位了。这让我觉得无比自豪。“Notice Board”这个项目更是让我得到了极大的成长。花了一年的时间,我把它从最开始设想中的“一个不像实体公告栏那样乱七八糟的电子公告栏”做成了一个能发公告,能分享文件,能查课程表,而且学校里每个同学都有一个账号的系统。这期间我得到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我一直是那种课堂发言都胆战心惊的性格,但是为了这个项目我却豁了出去。以前我从没想象过自己能鼓起勇气找主任要学校同学的名单和信息表,去老师那里做推广,到每个班级做推广。这让我发现,社交其实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恐怖。能做到这些,都离不开HFI自由的环境。这里没有“学生除了学习搞好成绩之外什么都不该做”这样的价值观,没有不能用电子产品,宿舍晚上出了早睡什么都不能做,早上一定要六点半起床这样的死板规定。正是这样的自由,让我学会了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也让我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没错,现在我知道了自己热爱编程。而经过了对它的探索和实践,我也有了一些理想。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当一把“黑客”,自己开发出一次越狱,而不是等着那些越狱大神。我希望有机会进苹果工作,体验一下自己崇拜的这个企业的氛围。我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创业者,像王尼玛和他的暴走漫画,王自如和他的ZEALER那样,因为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而开创出一片天地。这些对我而言,才是真正足够强大的目标,因为它们是我热爱,并充满激情的事情。就像老乔说的这句话:


于是,我现在有了更强大的目标来推动自己了。高二下学期开始,是更可怕的压力。在照顾AP课程的课业量之余,还要兼顾标化考试的准备。更艰难的是,这些标化考试不是那么轻易可以提高的。我的每一次努力,换来的却是失败。到了高三上学期,尚未达标的标化,文书,还有课业一起袭来。总算在10月份过了标化,马上就迎来了ED。在一个月内,要解决的是主文书和ED/EA的12篇supplement,还有英国文书。而这些努力,迎来的却是ED的脆拒。RD的压力更加可怕:我申请满了Common App的20个学校,外加加州,也就是一共加起来差不多30篇的supplement。到了三四月份出结果的时候,前期也是坏消息不断袭来,直到最后将近绝望的时候,才总算迎来了喜讯。大学申请,就是一个不断努力,又不断失败的过程。对我而言,是因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坚持了下来。因为我知道,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虽然这个过程十分艰难。, 虽然D, I很大,但是S更大。对于大学申请,我觉得就是要破釜沉舟,不去管结果如何,心里只想着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回看在HFI的生活,我还是庆幸,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因此有了自己的目标。最后再引用一句非常喜欢的老乔的话,来激励自己在今后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要被困难和他人的反对阻挠,永远相信自己: 



以上文字来自HFI AP高三学生Ethan,由本公众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0.1043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