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十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发布时间:2017.06.20

毛麒雅(Kaye Mao

华附国际部高三学生,在16/17海外大学申请中获美国戴维森学院、南加州大学、弗吉尼亚大学 、纽约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杜伦大学等海外院校录取。





申请可以被描述得很简单。申请者好比是一件件瓷器,大学招生官好比是品味刁钻的评委。在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划定的条条框框里,在各位评委主观的丰富阅历的影响下,这些瓷器被丈量、触碰、敲击。经过几轮或迅速或精细的评定和筛选,它们被分成几类:有些自带光环、牛气逼人的瓷器幸运地收获诸多肯定,被盛情邀请进入世界顶尖的加工厂继续打磨;有些不那么走运的瓷器(尽管它们可能也出自名家之手、引人注目)却因为尺寸不合眼缘、做工不够精致等原因被淘汰出局。最尴尬的还有这么一批瓷器,它们突破重围勉强挤进晋级的队伍,却因其边缘有缺口或其釉色不够鲜艳等瑕疵被暂时搁置在墙角挂着“候补席”的架子上,被要求静待通知。它们中有极少数最终能达成被选上的心愿,但绝大部分会被委婉拒绝。


申请也可以被形容为一场极具挑战的长跑,甚至可以说发令枪响的那一刻是在每个人入读高中的第一天。当参赛者慢慢摸清比赛的各种规则和潜规则,逐渐掌握比赛的节奏,看到前面的赛道由模糊变的清晰时,这场竞技却已接近尾声。


申请可以被冠以很多种比喻,不变的是置身其中的人所感受到的被各种因素支配的无奈。正因为如此,经历这个过程后最重要的不是计算自己赢了多少、输了多少,而是看清自己究竟几斤几两,或者至少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分量不该用他人的主观臆断衡量。



悉尼 邦代海滩(摄/毛麒雅)



一些片段





<>


傍晚的时候,我坐在深圳机场的候机厅等回北京的飞机,在心里默默数了一下这是放假以来第五次独自坐飞机了,而行程无缝衔接的暑假才刚过一半。这是高中三个行程全满的长假中最疯狂的一个:刚结束美国夏校飞回北京的我只匆匆在首都机场的真功夫见了爸妈一面就马上飞到香港参加下一个为期一周的活动;没倒过来的时差和连续熬夜让我练就了闭眼就睡的功夫,早上再醒来时发现电脑还抱在怀里,眼镜还架在鼻梁上……转眼间又从香港兜兜转转到了深圳。深圳 北京 上海 北京 上海 悉尼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我暗暗自嘲:看来这“空中飞人”的称号还真不是盖的,殊不知这种连轴转的忙碌才刚刚开始。



<>


见过凌晨四点的广州吗?在同龄人里永远算是早睡的我这个时间还醒着,不是为了赶早班飞机,不是为了早起看广州的日出,也不是为了早起拍下城市苏醒的分秒,而是为了递交ED的申请。2016111日凌晨四点因此成为深深烙印在我生命里的重要时刻。对申请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111号是ED一所美国大学的申请截止日。没有拖延症的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等到最后一天才递交申请,怎么也没想到在最后关头还迫于校外私人顾问扑朔迷离的质疑反复推敲文书。当时的尝试或许只是无用的挣扎,没想到这样的辛酸却成为我RD阶段申请的预演。


广州 二沙岛(/毛麒雅)


<>


2016年的最后几天我仿佛失去了时间概念,因为我是数着仍待写作的文书的篇数度过的。这几天既短暂又漫长。我迫切地期待着走出像一条幽暗复杂的隧道一样的申请季前期,踏进像一条宽敞而充满光明的大道的申请季后期。我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心里端着一个念头:既然已经快走到最后一步了,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条路走完。我不敢心生半点怀疑,因为极其有限的时间不接纳任何犹豫。我重复着单调的循环,手指断断续续地在键盘上敲打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我在新年第一轮朝阳的见证下递交了我Common App系统里的最后一份RD申请。


香港 大屿山(摄/毛麒雅)




一些回味



2017年331日早6时许,常青藤大学的录取结果陆续放榜。广州下着瓢泼大雨,雷声轰鸣。抱着一丝微弱的中彩的希望,我娴熟地查了一通放榜网页。结果收到了意料之中的一串据信:在RD阶段我向一些常青藤大学递交的申请颗粒无收。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感觉很平静,毫无波澜的心情和窗外的天气形成了极大对比:我心里只感到很庆幸自己终于从申请季彻底解脱出来了。这一阶段的迷茫、失落、心上心下终于结束了,我的生活终于可以变回正常的样子。


另一方面,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爬藤不成是有原因的:用之前的比喻来说,我是一件有瑕疵的瓷器。而我的不足之处恰恰是评委所用的筛选标准里所占分量最重的一部分。很早就有人提醒我,这个瑕疵会是我申请中沉重的负担。我选择接受这个事实,也曾安慰过自己招生官可能会因为我申请材料的其它部分忽略这个碍眼的细节。但现在看来,或许我早应该从我ED/EA阶段的申请结果(被早申请的三所学校全部defer)觉悟,早应该认识到这个瑕疵的不可遮盖性很大程度上已经预示了我RD阶段的申请结果。


湖南 常德(摄/毛麒雅)


记得2016129ED放榜的时候,我带着积极的小期待点开了宾大的通知书。信的开头不是”Congratulations“。略微让人欣慰的是宾大没有脆拒我,而是想继续考验我的耐心,把我放到RD阶段成千上万的瓷器中再次筛选。那天上午朋友圈里传来很多喜讯,ED中标的出国党们豪迈地撒花撒泪。每条ED录取的朋友圈下面都连着一串心情复杂的点赞和恭喜。其实我想很真诚地祝福每一个ED下车的人,因为他(她)们一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经历了比落选者更多的艰辛,他(她)们用坚韧换来的成就是令人敬佩的。但是我最羡慕的还是他(她)们得到了不用写RD文书这一巨大的福利。


在我看来,申请季一路走来最痛苦的事非写文书莫属了。当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素材尝试抓住文书方面的灵感却一次又一次听到否定的声音,我才意识到写文书是如此困难。我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不擅长慢下脚步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细微感受,不擅长记录生活中可能具有创作价值的细节。很多时候我选择理性面对接二连三的任务和铺天盖地的压力,总结起来就是:少牢骚,多做事。尽管这样一来生活很容易被填满,但我更倾向于埋头工作,而不是时不时停下来挖掘自己的动机、思考这样做的意义。


我的文书应该不是以句为单位写出来的,而是以短语和单词为单位。经常是几个词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时间就在这样反反复复的煎熬中飞逝了。正因为写文书对我而言实在太勉为其难,至今我都不能找出一篇自己相对满意的文书,更说不清自己整个申请季是怎么写完32所大学的文书的。如果完成每件事情都有完成、完善、完美这三个层次的话,我只能说我完成了很多篇申请文书,因为我既没有格外出彩的内容和细腻的体会帮助我精心创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斟酌每篇文书的字句。


香港 近维多利亚港(摄/毛麒雅)




一些感悟



我一直相信人的生命轨迹是受某种超然的力量指引的(至少目前我还没发现比这更能说服自己的理论)。尽管看上去我们作出的每个选择似乎体现了我们对各自命运的掌控,但或许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只是在把我们引上预设的道路罢了。这种观念提醒我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看淡结果,因为一切都已安排好,我只需要经历一遍这些预设的情景。


很多人可能会把“看淡结果”和“注重过程”关联在一起,但在我看来,过程也是转瞬即逝的。就像当我尝试回忆自己怎么写完文书、怎么过完申请季时,想起的东西却并不是很多一样,我们在事情的过程中经历的东西其实很难有所保留。人生是一场包含多个阶段的旅行,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结束的那一天。所以,在学会看淡结果的同时,看淡过程也同样重要:开心也好,痛苦也罢,人总是要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我们大可不必活得太“投入”:不必过于沉溺于阶段性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不必尝试留住顺境中的喜悦,不必被逆境中的苦涩折腾得意志消沉。可以选择理性面要做的事情,把该做的步骤完成了(有时间的条件下尽可能完善了),最终结果顺其自然。


很幸运,我们在每个阶段都会收获一些珍贵的记忆片段,收获几份真挚的友谊,收获几位博识的人生导师,还有永恒不变的亲情相伴。这些沉淀才是人生某个阶段给我们留下的宝藏,其余的五味陈杂就让它留在时间长河里吧。


悉尼 歌剧院(摄/毛麒雅)





<特别鸣谢>



谢谢所有录我的学校:我感恩你们对我的欣赏和肯定。

谢谢所有拒我的学校:是你们让我更从容、坦然。

谢谢所有陪我走完申请季这一程的家人、导师、朋友:

我非常感激你们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和鼓励!


祝天下有美好愿望的人都如愿以偿!


0.1140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