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博远小时候,他发现奶奶经常用煮面条的面汤来清洗饭后的油碗碟,效果可与化学洗洁精相媲美,但又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引起了博远的强烈兴趣。
他进入到实验室,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论证解释这一现象,让老一辈人的“土办法”也有了科学依据。
近日,他在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凭借研究课题《天然马铃薯淀粉颗粒的乳化行为研究》从超过两千名参赛选手中突围,获得一等奖。而课题的灵感,就是来自于“面汤洗碗”。
近日,华附国际的陈博远被哥伦比亚大学化工系录取。他建议有着留学愿望的师弟师妹,在选择竞赛时一定要“千挑万选”,选择含金量高的竞赛去参加,才能事半功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父母的影响肯定是有一些,但最主要我觉得还是自己的兴趣使然。”陈博远今年被哥伦比亚化工专业录取,他父亲是教师,做高分子方面的研究,而自己从小就对实验室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说,在求学的路上,自己最早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的一次化学实验,当他看到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变化时,感觉原来化学这么神奇。加之他小时候的暑假也总是在父亲的办公室看父亲做实验,耳濡目染之下,对化学很感兴趣。
从对化学感兴趣
“初三时,进行化学实验,我觉得那是我对化学真正感兴趣的开始。”他告诉记者,初三时学习化学课,当自己在书本上看到的化学公式通过实验的方式真正呈现在面前时,那种感觉是非常兴奋的。因此,几乎每天他都会跑到实验室去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我觉得那段时间,对我兴趣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
当到了高中之后,在自己学习大学的课本后,进一步深入到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走上科研这条道路的期望和信心。“在实验中,化学已经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和计算,而是变成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学科。”
他说,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自己也会通过学术的方式去印证生活中看似很普通的事情,然后还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其中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看到奶奶用面汤洗碗,他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论证面汤洗碗的“科学性”。
“由于父亲是山西的,老家从来都流传着一个洗碗方法,就是用面汤洗碗,可以将碗洗得很干净。”陈博远说,但是这始终都是“土法子”,似乎每个用过的人都非常认可,但是却似乎没有人能说出来为什么?
陈博远说,自己除了对化学方面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外,自己也很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在初中、高中都会选历史、地理等文科方面的课程。
因此,他觉得作为老一辈人,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没有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为什么用面汤洗碗”的原因,那既然如此,他就代替这些老人去回答这个问题,“老一辈人同样有发声的权利,有话语权。”
于是,他就带着“面汤洗碗”的疑问走进了实验室,然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去印证“为什么用面汤洗碗会洗得更干净”。
当这篇文章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后,他说,科学的研究印证了一个“古老的方法”,也同样给予了老一辈的话语权。
对于选择哥伦比亚大学,他觉得正是由于哥大追求的“为了人类的工程”,与自己所期望不谋而合,让自己成为一个坚定的科研工作者。“我们的观点很匹配。”
针对高中应该参加什么样的竞赛获奖,才有可能为自己的申请“加分”,陈博远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竞赛举办的届数要举办过许多次了,不能是一届两届的那种,以前在国内的竞赛就只有几个,但是近年来竞赛的数量都翻番了;其次,准备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外有举办的各种各样的竞赛,竞赛的数量越来越多,不见得哪个都参加,这就要看是谁举办的。有些尽管是国外机构组织的比赛,但比赛地点还是在国内,这种参与者就会多许多,竞争也更加激烈,竞赛获得的奖项“含金量”也就更高;最后,这些竞赛实际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一路走下去”,从市一级到省一级,再到国家一级甚至世界级,能够一路走下去的竞赛往往是“含金量”很高的竞赛。
近日,在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中,陈博远凭借研究课题《天然马铃薯淀粉颗粒的乳化行为研究》从超过两千名参赛选手中突围,获得一等奖。“尽管这个‘明天小小科学家’奖项听起来似乎很一般,但实际上它是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而且也已经进行了18届。”
所以,在选择竞赛的过程中,去选择那些“含金量”高的竞赛去准备,才能够“好钢用在刀刃上”,节省精力的同时,也能够在申请时有一定“加分”。
广州日报机动记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