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六】与芝加哥的缘分
发布时间:2016.03.27


李澈(Horatio Li)

 华附国际部高三学生在2015-2016海外大学申请中被全美排名第四的芝加哥大学录取。


       我在进入HFI的第一堂物理课上记住了芝加哥大学的名字。当许玛丽(我们慈祥可爱的物理老师)和我们说到她的得意弟子范神(范宇轩学长)申上芝加哥大学的时候,热爱物理的我便默默地想象身处这所大学--周围全是范神级别的鬼才...于是我对芝加哥的感情开始萌发。

       高一的我成绩并不算优秀,活动也十分平常。还记得父母和我达成的共识:只要进入年级的前百分之三十就够了。尽管当时的我对芝加哥的幻想似乎并不现实,但我从小便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在小学六年级懵懂地扫过了一遍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便爱上了理论物理。我的梦想便是成为一个像霍金一样的理论物理学家。我时常想象着宇宙中万物的图像:从虫洞到奇点,从时空坍缩到核能。

       我对芝加哥大学也存在这样的向往。芝加哥大学以其理论研究而出名。除了经济学中出名的芝加哥学派以外,物理学中的费米实验室、第一个可控核反应堆、数目惊人的物理数学诺奖获得者都让它在学术方面有着象牙塔般的地位。

       当我坚持着科学梦的同时,哲学和历史也丰富着我的视野。我尤其喜欢阅读罗素的书籍。作为一个数学爱好者,我爱上了罗素哲学中的分析式思维。从数学哲学到相对论哲学,我感到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意义、以及抽象中的美。而包括罗素在内的众多思想家云集的芝加哥大学,成为了我心中的瓦尔登湖--伟大的思想诞生之地、充满激情的学生教授享受于纯粹研究的天堂。


发掘对数学物理的热爱

       对大学的热爱可以作为申请的动力,而申请大学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享受自己喜欢做的事、将这种兴趣融入到生活中,大概是高中三年最幸福的事吧。而这种兴趣不仅驱使学生对学习的努力,更构造了一个申请者的特色和身份。那作为高中生,应该怎样发现和享受自己的兴趣呢?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不仅需要一时的激情和对爱好的沉浸,更需要在生活中坚持对这种兴趣的探究。

       物理学和数学让我的高中生活充满幻想。从高一就开始着迷理科的我,既享受自己研究大学数学分析和物理教程,又喜欢抽时间阅读我无法完全理解的前沿物理。对于我而言,世界上的种种现象就像不同的题目,而将这些场景抽象化用不同的角度解释它们则是一大乐趣,仿佛自己掌握了万物运行的规律一般。在高二时和三个同学一起参加的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中,我们奋战两天三夜,面对一道看似简单的列车进站问题,考虑不同的细节和现实中的可能性,以团队的合作建立了一个微分方程模型。从准备竞赛时去华师大学习高数,到参赛时熬通宵对难题进行车轮战,我感受最深的是运用想象力将一个没有条件限制的难题现实化,并对各个复杂的情况进行分类、并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当最终我们一起写完了长达三十多页的论文时,只感觉浑身轻松却仍回味无穷。

       我对这两个学科的激情也源于我生活中的脑洞打开。我在芝加哥的一篇文书中就描述了这样的一次经历。在升学指导金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在高二暑假参加了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除了选听不同前沿领域的讲座、参访英国的著名研究机构以外,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和来自全球的科学狂人分享我们对科学的热情。在论坛上便是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认识的第一个外国朋友。当他招呼也没和我打地开始指出我正在解决的数学题的错误时,我体会到一种思维碰撞的兴奋感。此后的几天,我们建立了一个数学小组,在讲座之余聚集在一起脑洞大开。甚至在前往剑桥大学数学科学系参访的大巴上,我们呆望着旁边经过的车辆,突然开始想象车轮上定点所滚过的曲线、并证明它的面积是同半径圆的三倍。面对着短信键盘,想到的却是一个利用字母在键盘上行列关系(类似笛卡尔坐标)而设计的数字密码。我是如此被科学所吸引,以至于我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它,似乎它就是通往宇宙真谛的终极钥匙。说到剑桥,我小时候便是一个霍金迷。记得初中时当我翻到报纸上一个招聘霍金助手的新闻时,还兴奋地想象去应聘,和这个超人般的天才高谈他的黑洞理论。于是当我在论坛的剑桥大学参访中站到他办公室的门口时,面对着散发着这个大学天才气息的古老哥特式建筑,心中是无尽的喜悦、向往、和对科学的敬畏感。


对人文的热爱

       科学给我有一种钻研的激情,对人文的接触则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超越自我的兴奋感。对我而言,历史和哲学让我发现了跨学科结合的无限可能,这大大加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对人文兴趣的发现可以从高二选修世界历史和英语语言学谈起。世界历史的班级里大神云集,起初对自己的GPA没抱太大期望的我却迷上了我初中最惧怕的历史。每天晚自习2个小时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成为了我最充实的时间。下课时间补充对历史事件和进程的知识,课上跟随卫乔儿老师归纳分析不同历史时段的主题和规律。作为一个本身对一切“与人有关”的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的我,开始享受阅读历史书、在课后学习小组讨论历史。我最感兴趣的便是古典希腊历史--它让我升起了科学之外的一种神圣的感觉,对哲学、政治体系、宗教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让我对科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下半学期的一次堂上presentation时,我分析了近现代科学革命的起源和影响。当我把自己对量子力学、哲学、宗教、社会相互影响的理解在十分钟之内讲给大家的时候,我感到一种超越单个学科的成就感。

       对于哲学的接触始于英语语言课下的一次作业。那晚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艾默生的Oversoul这篇文章。当我和我的partner一起尝试理解超验主义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以前阅读佛学经典中关于类似哲学问题的探讨,当时便异常兴奋,连续三天逢人就谈这个事情。像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一样,阅读哲学书给了我对思考的欲望。我开始阅读一些宗教哲学、科学哲学和认知论的书籍。每读完一个章节,就会把自己的idea记录到电脑里专门的文件夹中。除了很多装深沉的思考人生,大多也有建立了自己理解之后的兴奋感。那之后的半个学期每天下午放学后必做的事情便是独自去操场角落的一棵树下坐着看书,就像暂时退隐江湖独善其身般享受。


学习和文书:

       谈了这么多兴趣,那么对于申请大学中的硬实力--成绩--兴趣又是一个什么存在呢?我在高二的学术表现没有满分的GPA,没有2300+的SAT,但我相信只要有学习的动力,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对学科本身的兴趣,而非对高分的过分执着。

       不得不承认,我小时候学习并不好。按我妈的话说就是每个阶段都从学渣起步。在小学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的我一点也接受不了学校里枯燥的课程。初中时成绩也十分不稳定,在偶尔一次的发挥超常之后便患得患失,之后游离在不高不低的水平。进入高一,似乎也是兴趣在激励我学习。物理数学方面不用说,但英语尤其是EAP和Pre-AP我十分不适应。高一时我甚至惧怕托福,对英语不是很有信心。直到高二对世界历史和英语语言学感兴趣,我的阅读量开始提升。虽然依旧有起伏,但对英语阅读的兴趣让我在GPA、托福和SAT上都大有提升。除了拿下全A之外,托福在高二下半期从102提高到了114。通过各种写essay,和外教谈话,读英文书,SAT的阅读也从600出头到了700+。我认为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而锻炼方法对我最有效的就是阅读。至于文书写作,重要的就是在下笔前先为高中三年重要的事情、自己的变化梳理成一条主线,然后选取一个自己很有感触的事情将其反映出来。对我而言,学术兴趣和潜力的挖掘就是我最重要的主线(特色),写的时候将我的热情和想法真实地展现出来,就是我的故事。我在芝加哥的4篇文书中一篇写科学、一篇阅读、一篇哲学、一篇宗教。从不同的四个角度反映了我的同一特色,用四个故事展现了我高中三年的主线。而对于具体的文书写作修改,首先自己要早开始写。其次要多修改,多和其他人讨论。这个其他人不仅包括指导老师、同学、外教老师、和家长。出于他们不同的视角和理解,往往会指出你看不见的方面。总之,文书写作应该是一个重新发现认识自己的过程。写的是自己的兴趣,写给自己向往的大学,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在不断思考文书中要写什么故事,反映什么品质、怎么流露出真情实感时,你会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一个比以往都更加肯定的答案。而当你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你也就领悟到了高中三年的意义。


升学指导老师 金婧(Yuki)点评:

       李澈在同学眼中毋庸置疑是个学霸,在我眼中他还是个充满着灵性和具有慈悲情怀的年轻人。他似乎总是若有所思,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不断去探索身边不同的事物,对很多领域充满着各种各样独特的想法。例如,他非常热爱古典音乐,他会将练习钢琴的过程看作是平静心灵的过程,去除杂念去享受旋律之间的规律。他甚至尝试将旋律中的美用数学的黄金分割来解释......

        李澈虽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是从小跟随父母受到佛学的熏陶,到后来自发的对佛学的研究给了他很深的精神动力,这也体现在他的学习和生活的状态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平和、不温不火。他对数学、科学和哲学都抱有很大的热忱,还记得他在参加了伦敦科学论坛回来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非常认真地找我探讨未来的学术方向。

        虽然艰辛但他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非常认真的对待每一份申请。正如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在这条申请之旅上他一直是那个坐在“司机”位置上的人,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也是同样,祝福你!


0.1136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