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十六】撒大网,钓大学
发布时间:2016.04.18

万凤仪(Fiona Wan)

华附国际部高三学生在15/16海外大学申请中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朗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等十所世界顶尖名校录取。

 

 

College Application is like theprisoner dilemma. It’s nothing but a form of gambling.

 

有人说过我总是喜欢说“我好醉”,确实申请季对于我是十分迷醉的。

 

申请季前

 

升学指导都说在申请大学的时候,一定要展现自己的passion。问题在于,我似乎并没有passion,对任何事物的兴趣都是点到为止,任何事情似乎也都完成得不错。我喜欢看书,可是看久了又觉得烦了。我很不喜欢生物和化学,可是还是拿到了a。总的来说,我认为自己并没有真爱。

 

高二的时候上了世界历史课,因为Joel的影响,我开始接触到哲学。很多人说哲学的意义在于启发人们,到了我这却不一样。入了哲学的坑之后,我更多的是怀疑甚至嫌弃自己所处的世界。现实对我来说好像变的dystopian,irrational, hypocritical, meaningless了。找不到真爱的处境又进一步深化了我认为自己很不自由的迷茫。当然我不想说自己厌世(毕竟老师也说过申请文书中尽量不要显得悲观和愤世嫉俗)。我只能说it’sbetter to be Socrates dissatisfied than a fool satisfied,我还是愿意当那个不开心的前者。高二暑假的时候,去哈佛读了夏校。因为受到那里一些人的影响,我认为自己的世界观的确变得更为积极了一些,这里也很感谢所有在申请季中用正能量感染了我的小伙伴们!

 

高三刚刚开学的时候,我惊悚的发现已经有小伙伴写好了common application的主文书,我表示十分拒绝。那个时候的我还没开始着手申请,每天都在思考着乱七八糟的问题,比如中午吃什么,走路还是坐车回家,不想上学怎么办,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文书要写什么,我要申请哪个大学,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为什么要活着。后来觉得自己应该practical一点,才开始认真准备申请。

 

申请季中

 

在和升学指导不断的brainstorming之后,我确定了申请中自己的两个亮点,哲学和德语。哲学是我目前来讲最接近真爱的东西,德语是从初一开始一直坚持下来的兴趣。从这两点出发,我主文书写到了关于尼采和他Ubermensch/superman概念的脑洞,布朗大学的whyessay里写到为什么JohnStuart Mill会赞成Brown的open curriculum,Pomona学院的文书还写到了行尸走肉里的ethics这种诡异的东西,面试的时候也和面试官聊到了德语/语言对于哲学学习的意义。我认为整个申请其实是构造一个人完整的personalnarrative的过程,我们既需要individualism又需要consistency。学弟学妹们申请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强项和亮点到底在哪里,把整个申请围绕在那几个点上,塑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个人形象。

 

我有一个包含32所学校的巨型schoollist。为了整理好这么多的申请资料,我建立了一个表格,里面一一列举了学校名称,学校排名,申请截止日期,是否完成送分和提交夏校成绩单的checklist,文书题目,面试性质,学校官网地址,portal地址,各种密码还有personalcode等信息。我觉得这个表格还是挺重要的,确保了信息不遗漏,治疗好了多年强迫症,也避免了查结果时手忙脚乱找不到网址和密码的窘境。

 

反思自己申请季过程中做的不够好的大概有几点

1.    有些时候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导致精力不够用。比如曾经最恐怖的一周,5天之内我要完成考心理,考牛津笔试,due文学project,考德语考试等好几项任务,心好累。希望大家什么事情都要尽量早规划,避免最后被workloadoverwhelmed。

2.    标化没有弄好。因为我一直觉得刷题很没有意义,我自始自终就没怎么做sat的题目,正式的sat考试是我唯一一次的模考。当然,我最后sat分数suffer了。说实话,我也没有很后悔,但是还是不鼓励这样的行为。大家能做到刷题的还是应该多刷题,把标化考好。然后能多上几个ap就要多上,我现在就很后悔为什么自己高一高二上的ap这么少。

3.    活动要注意有impact,impactful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

 

关于面试,我觉得多做mock interview还是有用的。我大概提前准备了约30个面试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答案。面试的时候基本没有surprise。

 

申请季后

 

上周申请季正式落幕之后,自己也想了很多。我意识到申请季中准备工作再充足都不如一个好的心态重要。

 

申请季里面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全聚德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你梦想着拿offer打牌实际结果很有可能是拿着rejection/waitlist打牌。我申请了32个学校,后来撤销了4个,录取了10个,其他都是rejection/waitlist。当match甚至是safety的学校都一路拒我的时候,说内心不崩溃是假的,我整个人都在自我怀疑,paranoid,并且depressed。可以说,我人生中还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打击。现在看来,当时自己的表现对mentalhealth是毫无益处的。所以希望大家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情况,都要努力保持sanity。

 

关于被梦校拒绝。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任何一个大学都没有特殊的感情(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认为自己还没有想清楚上大学的意义)。后来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里,牛津毕业的某小哥描述牛津是个bubble,大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穿上黑袍子去考试或者参加formal dinner,这种极致精英化intellectual的氛围和社会上是完全不同甚至脱节的环境。因为这样的一段描述,我莫名奇妙喜欢上了牛津,这个历史悠久有着无数世界上太多独一无二传统的学校。

 

再笔试又面试后,我还是被牛津拒绝了。被拒了之后又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不上任何一个美国学校。我经常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专注留英这条道路,为什么不申请一个录取率高一点的专业,为什么没有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即使是现在,我看到牛津的宣传片还是心动得不得了,也许以后转学或者研究生再申请吧。

 

就像被JHU录取那天我发的朋友圈里所说的那样,perhapseverything is just a matter of how risks fall out, brute and morally arbitrary现实生活中没有luck egalitarianism,甚至也不一定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的只会是满满的遗憾。听起来很disillusioned对不对?事实上就是很disillusioned。Anyway, 我们只能淡然接受结局。至于这到底公不公平,人类应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中自处等问题,我打算继续在布朗大学figureout(毕竟准备好major in哲学啦)。


0.1081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