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生故事七|叶昊南:无题
发布时间:2023.03.30


叶昊南 Sean

HFI 2023届毕业生
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ED2录取)
初中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校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变得迟钝、不敏感了。我失去了我的感知力。


于是这篇文章就成了回忆之旅。我期望在对过去的回忆中重获我的感知。这是一趟回到过去的旅程,是很真实的生活。


于是,我开始想。


首先我会想起来初三的时候我爱极了广外傍晚六七点钟的晚霞,高一的时候看见校园里充满生机的花草会第一时间拍照,喜欢看见猫猫就和它们贴贴。很多的同学们都在学校里学习,ist都不曾踏出半分,而我却和w吃遍了学校附近的餐厅。


我想起来那些和H打球的下午(当时我的三分还有一点命中率),那些下课了就绕操场跑3公里的下午。我都很喜欢


有过很开心的日子自然也有很难过的日子。当时恨不得变成一条泥鳅钻进土里躲避生活。幸好,21年的fine arts week我认识J。The good old days仿佛刻在了我的DNA。


后来我想:似乎当时也不是很good呀,为什么回忆把一切都变美好了


高二开始的我状态不好。和L和B的相遇是快要溺水的我的一根稻草。我想,那段日子的存在,就是为什么后来我常和找我咨询的同学说:“你要想清楚你要什么。”那段日子里最让我开心的、感受到存在的意义的,是他们而不是所谓的“学业”。有的时候我们过于焦虑,是因为想要的和在做的事情之间有分歧。


整个高二我像在走钢丝,很艰难地维系着个人生活和学术的平衡。白天亢奋一阵失落一阵,一有时间就和朋友一起吃饭,晚上天天熬到两点赶夏校文书和作业。幸运的是即使是在我最失落的时候,上天也派人陪着我。我一边赶着夏校文书,一边看着W在我旁边对着电脑打拳击,于是我便痛并快乐着。


写到这我又想起来Marco和大Sean在宿舍里的Elliot’s Song,江前辈每晚的音游;下铺每晚钻研数学到三点的Trevor,还有魔术师杰克,还有床对面的两个农p。似乎这是我每晚都会经历的但是很快乐的高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我想起来在那些社团的职位、体育运动、学业——那些看上去“更加属于学校生活”的部分:


我干了两年的CLAP,还记得Fine arts week演出前一晚因为自己的电脑烧了,用ipad工作了一晚将近整夜没睡;和L干PeerBuddy到最后几天才弄出选课指南,在此还想为时间考虑不周道个歉;高一的时候debate了半个学期,靠着T神和W的case还拿了两个奖。似乎这就是所有我目前能想到的稍微有点高光的时刻。


回想起来,发现我的高中生活的确还是“生活”的部分多。




似乎我的生活部分到此就差不多了,因为必须先有“感知”,才有生活。


从22年七八月份左右开始我就似乎失去了感知。如约而至的申请季是我失去感知的一部分原因。我每天跑到咖啡厅朝九晚五写文书,虽然效率其实并不高。


当然,如果你体会过那种溺水的感觉,你也会觉得强迫自己在水底下写出东西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是的,我的确是大概这个时候失去感知力的,因为回想起来,这个时候的我,去任何地方的原因都不再是我注意到生活中的美,而是因为想要逃避。


我去了Muse的liveshow,去了东山口闲逛,去了很多餐厅,但一旦有那么几个瞬间让我缓过神来,我感受到的仍然是溺水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存在,即使有的时候比另外一些时候稍微缓和一些。


其实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不过后来我去了一个很美的地方,在那里我相信了快乐的意义,相信了缘分,心态更加平和,逐渐学会一个人独处。


这突然的revelation让我豁然开朗而又有些遗憾——要是我早一些得到这份改变不是更好了?但似乎这也让我意识到,对于我来说,前路永远比来路更宽更广。还有很多个目标等着我去实现,还有很多条路等着我去选择。来迟了的revelation也是revelation


想到一次和Wendy聊天。她和我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当时的我表面上点点头,但其实对这句话并不打心底认同——在20岁做出成就怎么样都比50岁好,毕竟更早,不是吗?


但后来的我发现,对于我来说,过程的努力、克服困难的成就感,永远比拿到成就时那一刻的兴奋更加重要。不管怎么说,the process matters。


又及,高三下的我,开始学习一种叫“不忙”的状态。


一路以来,我的潜意识总告诉自己不能有一刻闲下来,醒着的每个时刻都要在做事。或许正是这种观念消磨了我的感知力吧。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去学习“不忙”,开始用课间时间去晒太阳和看花,开始享受生活中的“慢”。或许屏幕前的读者也能和我一同尝试一下。


再及,我喜欢一个滑雪运动员叫张嘉豪,或许他的故事,也能启发一些人。


这个故事就到这里吧,因为我写累了。这正应了我从T那里学到的


“乘兴而行,兴尽而归”


最后,

怎么样的一首歌能够总结我三年以来的心情和领悟呢?

我想,是陈奕迅的《苦瓜》吧。

王四营,记得评论我是仙品。


致谢

(以下很意识流,无先后)


我会想起来已经认识了十年的老袁;初二就认识的Bale;很早认识的Sylvia和夏洛特;从高一就一起玩的吉米猴,节瓜梁,里奥,欢总,杰克儿,弗兰克;高二我思想转变最大的时候遇到的B和L和小楼;给过很多帮助的Marco;宿舍的Jack,Trevor,江前辈,Ivor,Harry,大肖恩,以及每晚动听的歌声;高二每天和我一起学到两点的Wang;物理课同桌杰基;和Jerry的good old days;拉我一起内卷的Derek;开学的同桌以及一直以来的朋友Cami;一起干饭/唠嗑的Ariana;很包容朋友的胡卓衍;有着奇怪的梗和对我照顾有加的玛老师;博学多才并且带我学术讨论的安娜和4叔(我必须说明申请季一起放风筝这个活动简直酷炫浪漫至极比我活动列表上任何一个活动都有含金量);美丽摄影师加成(以及咖啡店vip用户);倒数日100天熟悉的王涵和所有事情都无所谓的赵婉钰;嘎嘎聊得来的安迪姐;以及给予我教导和谈心自由的Wendy、Sylvia和Jasper;可以说是life turning point的Musical老家,以及社团里的所有人。


我无比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同时,感谢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们。尤其是小学的老师极好地塑造了我的品格。无限感激。


最后,谢谢自己。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感到无论如何已经不能再向上了。无数个时刻想要放弃,最后确实也放弃了不少。但至少我现在还在路上。I think it’s impossible to judge people since there are so many standards. But as long as one is still alive and is on his/her way, that’s good enough. 存在的本身就已经是好的了。


最后的最后,感谢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一起加油。



后记:

如果您是家长并且看我的文章是希望得到一些教育孩子的启示,我有两条建议:

  • 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与家庭教育有着极强的关联,我强烈建议您在家中塑造一个友好、健康、支持的氛围。具体做法请在小红书、豆瓣处搜索“心理学”、“家庭教育”、“家庭”等关键词,让我们共同为了更好的家庭努力;

  • 引用一句我很敬重的人说的话“先鸡自己、再鸡孩子”,父母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




文|HFI毕业生 叶昊南 Sean

图|HFI学生 邓语涵 Anna

HFI招生办 许启丹 Eric


0.1087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