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华(Amanda Chen)
华附国际部高三学生,在16/17海外大学申请中获美国埃默里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海外院校录取。
此时,距毕业典礼只剩十几天了,宿舍里正叽叽喳喳着prom的裙子以及各种玩乐,我敲起键盘写下这篇文章。回望即将逝去的高三,经历过无数的大起大落,以下记叙的,大概就是我心路历程和一些对学弟学妹的劝告吧。
记得刚迈入高三的我,标化成绩没考出来,主文书也没写(当时听说已经有大神把uc的文书给写完了)。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我标化很早就开始考了,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一直都考不出拿得出手的成绩:高二时的10月参加了两门SATII考试,11月参加了第一次老SAT考试,次年2月参加了第二次老SAT考试。一开始只想着老SAT考过了就行了,因此满满倾注于最后一次老SAT的期望在3月知道成绩时被彻底击溃。那时备考得已经将近崩溃:高二时没有早八,但还是每天早上准时8点出现在205背1小时单词,花了一个月把巴朗3500啃下来;给所有的作业排了顺序,坚持每晚刷一套真题;为了保障生活的质量,抱着生活不能只剩学习的想法坚持参加社团活动,但投入的精力大大减少,比如一支舞,我只跳一个分部。那段时间身心极度疲惫,所以6月份的新SAT由于极度厌学没有报考。
高二的暑假算是好好用来弄活动了,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夏校,打了两份工,还去做志愿者,这些活动后来在我的申请上都占了很大份量。在此建议学弟学妹一定要去夏校,一是可以修学分;二是可以当作一项很好的学术活动(特别是对于没有什么比赛奖项的学生来说);三是如果夏校教授愿意帮你写推荐信将会对申请有很大帮助;四是可以认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龄人,同时认清自己的水平,当你真正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聚在一起时会发觉自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即使是在自己的优势方面,也是分分钟有人比你优秀(后来我的两个室友一个录到了哥伦比亚一个录到了约翰霍普金斯,还有一个实验组员才15岁今年申请录到了约翰霍普金斯)。
从夏校回来后比平时更感到迷茫彷徨,深知自己的成绩是无法跟别人同台竞技的。和家里人商讨着,既然美国录到好学校的几率不大,不如就转移重点到其他国家地区,比如新加坡、加拿大、澳洲、香港等等,这些国家地区有些学校的专业比有些美国前30的好但更好申请(所以在此也建议学弟学妹在申请时不妨考虑一下美国以外的大学,给自己多铺几条路)。于是,在决定可能不会去美国后,主文书就一直拖着没写了。
也许是去夏校受到了刺激吧,高三开学决定放手一搏。报考了11月的新SAT,想着如果这最后一次考试能考过的话,就申请美国的大学,没过的话,就老老实实收回自己的野心。之后的日子依然是没日没夜地刷题,和像“蚊子”一样缠着Delia老师问问题(谢谢づ。◕‿‿◕。づ)。这样反而逐渐找到了考试的感觉,不再像以前一样追求做题的数量而不在乎质量,每道错题都有做到归纳总结分类整理;考前的心态也逐渐学会了调整,时刻抱有希望但不再抱过高的期望。还记得12月出成绩那天学校网络非常不好,在ict查到分时整个人高兴得快升天了,总算考出理想成绩了(在这里想插一句忠告给学弟学妹,不到最后,千万别放弃。希望要有,期望要低,这样结果出来的那一刹那才不会萎靡不振或会喜出望外)。于是在12月,我才开始美国的选校和赶文书。因为时间紧迫,没找中介也没怎么做大学的深度研究,与韦老师商讨出了7所排名比较前的学校就硬上了。很清楚地记得那是圣诞晚会前一周,社团节目班级节目都要排练,自己给自己立了个flag,每天在ict敲完一篇文书再去彩排。日子天天过得像打仗一样,上课想文书,排练想文书,睡觉想文书...偏偏在时间这么紧张的情况下,家里人在commonapp1.1几乎所有学校的死线前计划好了去新加坡马来西亚过元旦,所以ddl的那前一周可谓是亲身实践了play hard,work hard。白天到处参观,晚上回宾馆改文书到凌晨,机场候机的时候赶supplement,反复地把文书发给韦老师批改(强烈建议学弟学妹们平时写下日记,写文书没灵感时翻翻就会思如泉涌),甚至在夏校认识的English speakers隔着时差也来帮我检查语法。当时我觉得自己好幸运,虽然没有请任何中介,但就像拥有无数中介一样有这么多人愿意帮我,对如此不可救药的我不离不弃,感激不尽〒▽〒(当然,确定要去美国的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拖延,早写完文书心里踏实)。点下最后一所学校的submit,2017的第一个0:00,马来西亚的天空绽放起璀璨的烟花,我申请的第一步,迈出去了。
学校申请告一段落,可是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多少。周围动作快的同学已经开始收offer了。周末早上我妈也不再以寻常的方式轰我起床,她拿着ipad走到我床头就开始念“xxx被xxx录取了”、“xxx获得了xxx奖学金”……即使这样,我也没有特别在意我自己有没有被录取这件事,日子还是过得心如止水,直到2月份ED2出结果。2.16那天宿舍格外地喜庆,早上一起床蹦出了2个芝加哥1个范德堡1个纽约大学。为她们开心了一整天,然后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人生突然担心起自己有没有书读。越到3月这焦虑的情绪越是强烈,收到第一封华盛顿圣路易斯的拒信后更是寝食不安,它的结果出得太突然了,没有任何先兆和心理准备,早八下课想刷微信却刷出了个admission decision available。那周的周五周六又接连着刷出了约翰霍普金斯和西北的拒信。一连串的打击一度让我怀疑美国的申请要“全聚(拒)德(的)”了。好在之后一周,3.24,在我辗转反侧失眠了两晚,一次次打开手机看时间,3点,4点,4点半...黎明前的夜色漆黑一片,宿舍里隐约能听到均匀的呼吸声。凌晨4点58分,“就差几分钟了”我想,颤抖地点进去Emory的portal,啊结果还没出来。我再次躺下去闭上眼睛,睁眼时已经是5点03,再点进portal,看到的终于不再是“Thank you for applying……”我反复看了几遍,退出portal,又登进去,确确实实没看走眼,大学没打错名字,才开始给家人,给韦老师,给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报喜。谢谢Emory,让我高中三年的奋斗结了果。谢谢韦老师,没有她申请上的大力支持,我的高中生涯不会过得无怨无悔。谢谢我的饭友们,排解了我无限的心事牢骚和帮我出谋划策。谢谢非常照顾我的高二和高三的室友,考试前的答疑夜聊和开的各种玩笑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