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十九| 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遇见
发布时间:2017.06.20


满庭悦(Eliza Man

华附国际部高三学生,在16/17海外大学申请中获美国匹泽学院、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巴克内尔大学、迪金森学院、巴德学院,澳洲墨尔本大学等海外院校录取。




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遇见



站在毕业的分岔路口往回看,我发现自己勇敢地走过了那么长的路。这条路,看似关乎大学申请,但更多的是,关乎成长与锐变。


曾经的我,不喜欢自己,换句话说,我挺讨厌自己的。


高一刚进HFI的时候,就突然发现我与这里格格不入,我很难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也显得一文不值。


我喜欢博物馆里那种宁静淡雅的气息,隔着玻璃窗,仿佛可以和过去对话,对博物馆的热爱让我在初三就自己争取了一份广州市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工作;我喜欢吹竹笛,悠长的笛声让我可以忘记烦恼;我喜欢辩论,那种场上针锋相对的刺激感让我振奋。。。


可是高一的我却发现,要找到跟我兴趣一致的人真的太难太难。


那时的我,不懂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也无法接受别人身上的不同。  与别人的格格不入让我不断地埋怨自己:


为什么自己的兴趣这么奇葩?


为什么我的身体协调能力这么差,跳不了街舞,不可以像那些漂亮的小姐姐一样在舞台上发光发热?


为什么,为什么,凭什么?


这些接连不断的问题把我彻底打入了低谷,我看到的,是我没有的东西,却忘记了自己拥有的。自卑,让我开始掩藏自己的内心想法。


那两年,真累啊。


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想认识的人不敢认识。不了解的人都说我是一个安静的女孩,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心总是阵阵无奈,因为这样懦弱的我让我很是厌恶。


在去美国夏校之前,我甚至觉得,Eliza啊,你就要这样忍耐着度过你的余生了吗,因为害怕被否定、被拒绝,就要畏畏缩缩地过一辈子吗?


幸运的是,我经历了一场了对我人生至关重要的冒险夏校。


我的第一个夏校是Emory University Medical Program,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和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学习、玩耍。


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见面会的时候,大家纷纷聚在一起相互认识。


一个小圆圈里,有黄皮肤、棕皮肤、黑皮肤和白皮肤的同龄人, 有来自希腊、中国、美国、印尼、墨西哥、法国的男生女生,我们是那么的不同,可是大家都那么热情地交谈着、拥抱着,仿佛地域文化的差异并不能阻挡什么。


他们的热情开朗与包容感染了我,就在那一瞬间,我有点意识到,或许不同,并不是一件坏事;或许,我可以尝试,去包容那些与我文化不同、想法不同、兴趣不同的人。


所以,从Orientation的第一天开始,我试图去变成了一个和以往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我超级主动地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看到一群外国小伙伴在水里打飞碟,我鼓起勇气,勇敢地上前问,”Could I join you?” 我现在还记得那个菲律宾+日本+墨西哥混血的帅小哥从一开始的吃惊到后来的微微一笑,”Sure!” (那个小哥给我的夏校留下了很美好的记忆,所以我真的很感谢自己的勇敢!)


每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同学,我都会直接上前介绍自己,然后开始问各种问题,"How is your day?"或者开始分享我漫长的跨洋旅途,路上遇到的麻烦事和开心事。。。


当我勇敢地逼自己跨出第一步的时候,我发现,一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们虽有着不同的肤色,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我们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同。每天聊的无非也是和中国朋友一样的生活琐事,学习, 教授,八卦,吃喝玩乐,或者偶尔还讨论一下所谓高深的文化差异对世界的认识


After all, people are people.


看到这里,有些人会说我肤浅了:我忽视掉了那些文化给人带来的潜在影响,我忽视了大量中国留学生无法融入国外社交圈的事实。


可我想说:所谓融入,根本就是假命题。


用肤色和国籍去区分人,本就是最肤浅的事。你喜欢跟一个人交朋友,本就是一件简单又舒服的事情。你只需要去在乎他的本质,他背后的故事,而无需去在乎他是否是外国人。世界那么大,我们是那么的不同,却又是那么的相同。


两个同是中国人,有着相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可能因为价值观的差异成为不了朋友。而两个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的人,却也可能因为性格和价值观的相似最终走到一起。


这些都说不准,我只是想说,无论面对和你多不同的人,都试着去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对于陌生的、不同的东西不要先入为主就排斥或害怕,只有了解,才有评判的权利。


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害怕不同,害怕多样性的人,而这种害怕让我变得自卑,懦弱甚至开始厌恶这个世界。可是当我试图去接受别人身上的不同时,你会得到更多;活得,更加自由。


开始接纳多样性的我,真的在夏校里,得到了我一直渴求却又缺失的勇气。


在夏校里,我活成了自己最想变成的模样:我变得更勇敢,更包容。


我可以和来自希腊、美国的小伙伴们彻夜畅谈不同国家的dating culture;我可以和ABC用混杂着的英文和普通话倾诉着思乡情切;我可以在雨天的一个傍晚,在一个温暖小哥背上尖叫;我可以在Emory University的夏校毕业典礼上,拿着只有5个人获得的Dooley Award(埃默里夏校的一个领袖奖),自豪地说,”I am Eliza and I come from Guangzhou, China”; 我可以自信地在才艺表演上用竹笛演奏“My Heart Will Go On”;我可以拿着博物馆展品的照片,跟我的外国朋友们介绍我的美丽家乡——广州的故事。


其实关于大学申请,我觉得各种大神的干货也够大家好好消化了,关于一些DIY的个人经验,可以微信我!DIY大学申请的路上真的获得了很多帮助,麻烦了很多老师家长同学,学姐学长,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为什么成长路上可以遇到这么多天使呢!


Meg老师每篇文书都为我提出了很棒的建议,父母也一直抱着不给报补习机构,考什么分就去什么学校的淡定态度,让我可以在大学申请中走到最后。


特别想感谢的是我的好朋友Kern同学!!在申请阶段给我的文书提供了很多新颖的建议,陪伴我走过了高中最难的一个阶段!每当我焦虑、迷失方向的时候,Kern总是可以用他睿智的人生态度为我开解,真的谢谢你,Kern


我的申请后生活

My new life just begins

我的申请后生活是一段很美好、很充实、很幸福的日子。没有标化和文书的压力,我终于有了时间去做我想做但没有机会做的事了!


说来也是有点讽刺,我最满意的活动都没有作为申请材料递交上大学,因为很多都是我在申请后做的。


高三申请后的寒假,是我过的最开心的一个寒假。


寒假开始前,我加入了中大的AISEC志愿组织,认识了一帮很棒的中大的哥哥姐姐。我们一起组织外国志愿者在少儿图书馆举办小孩子的图书分享会;开设社区冬令营课堂;和广州博物馆一起组织春节系列活动。当一个孩子用刚学会但不标准的越南语对我们说谢谢时;当越南、俄罗斯、菲律宾、埃及的志愿者热烈分享他们的民俗文化时; 当埃及志愿者说起女性在埃及的平均结婚年龄是14岁时;当所有中外志愿者在文化村活动上一起舞蹈时,我突然意识到:


学校只是世界一个很小的角落,申请也只是人生中一个小的驿站。我只看到了一个角落,就以为那是整个世界。曾经的我眼前只有标化、大学、学校里的琐事,目光很短浅,心胸也太狭窄了。去美国读书,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站在平台上眺望世界的资格,是有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体验各种各样生活的机会。    


在毕业前夕的3月,我重新捡起了搁置三年的英文辩论,当我再一次在赛场上滔滔不绝,据理力争时,我又重新感受到了那股失去已久的兴奋感还有充满全身的力量。


我很庆幸,在毕业前,我终于找回并认可了我所热爱与值得坚持的东西。


其实大学申请的笑与泪,我们说再多,也还是要你们自己经历后才是真正的成长。


只是作为过来人,希望各位学弟学妹能放平心态,把心静下来去面对这一场苦战。其实,努力了,该来的就会来,有些事情,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相比大学申请,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才是重中之重。


其实考上或没有考上一个很理想的大学,都不代表什么,你看到的远方,听到的故事,经历的挫折,才是让你走得更远的东西。


人生那么长,世界那么大,你吃暖喝饱身体健康,其实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当你朝着对的方向努力,勇敢地尝试了,你等的梦校,你等的人,就会以最美好的姿态出现在你面前。


ps: 最后我录取的大学是加州克利蒙特学校联盟5C里的Pitzer College,  文理学院排名32,录取率仅有12.9%。(克利蒙特学校联盟包括:Pomona College,文理学院排名第7; 迷你MIT之称的Harvey Mudd,排名21Scripps College,排名23;和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排名第9Pitzer College,排名32。)克利蒙特联盟里的学校资源共享,学生可以跨学校选课。


我选择Pitzer的原因是:


1.相比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注重小班教学,教授主要专注四年本科教育,学生有更多与教授深入讨论的机会,社区融入感很强(注重社区融入感的同学,强推文理学院)。


2.克利蒙特学校联盟的资源共享制度让文理学院也能拥有综合性大U的资源(学术、社团、实习机会等等)


3.Pitzer College在地理位置上又比大多数文理学院占优势,紧靠21010号公路,距离洛杉矶非常近。


我强烈推荐Pitzer College或者加州5C联盟!资源共享真的是一件非常棒的事!而且5个学校距离非常非常非常近,相当于一个大校园!

 


0.1035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