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生故事八 | 刘昊如:在塌落中平衡
发布时间:2021.02.22

刘昊如(Lavender Liu)

华附国际部2021届毕业生,初中毕业于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于2019年插班入读华附国际部,在20/21海外大学早申请中获美国纽约大学(ED)录取。



图文 | HFI Y12 刘昊如

图 | HFI 天宇

版权归华附国际部 | 转载请注明出处



食甚


我从未觉得自己的生活有过长久的,完全平衡的时候。

 

从前幻想着自己能做一个“高效”的人,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在sum成堆的日子里还能将各种想做的事情穿插其中,睡前一项项勾完To-do list,每天都过的充实有趣。后来发现,我根本做不到。

 

都说跳出舒适圈才能进步,我却一直是个不甘平庸又享受安逸的矛盾体。即使看着一列下来叉多于勾的SAT阅读,我还是没有动力冲去打印一沓题来刷,没有动力在天蒙蒙亮的时候爬下床背单词。好像“死磕”是我在大难临头之时生活中才会出现的词语。高二大部分时间里都充满了自我怀疑,哪里都想碰一下,又哪里都想要深入,导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学什么,将来能干什么。每次迷茫焦虑过后自我开解仿佛脱胎换骨,不久后又再次陷入死循环。


cr. Lavender



生光


疫情期间,床、书桌、饭桌、厕所,四点一线的生活同样让我喘不过气。在家坐久了,总觉得自己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被死死地圈在这3米高度里,休息时的远眺范围也不过是窗前的一点绿。大脑又一次如死水一般时,我决定下楼,踏进小区绿化带,把自己交给自然。


cr. Lavender


这条路我走了十年,从小时候被爸爸拉扯着书包不情不愿地向前,到精算着学校的迟到时间与自行车飞驰而过,再到和好朋友悄悄观察着路人,一起笑得弯起了腰。我对它的记忆全都和发生在这条路上的人和事有关,却从来没有关注过路本身。这是我第一次在小区里认真地散步,我从头开始,观察起了路两旁的居民楼。

 

第一期是十几年前的设计,那时爱用绿色的大玻璃窗和观光电梯,像一个刚读书的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慢慢地,这个孩子的视野开始走向世界,多了西式的雕花,阳台的面积也渐渐变大。TA还摒弃了从前三角或是圆弧的楼顶,用创新的红色楼阁取而代之。到了后来,这个孩子步入了社会。多了不少迫不得已,个人特色也在一点一点泯灭着。为此,整体的设计开始简化,玻璃大量减少,观光电梯不复存在,楼层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密。走到最后我发现,TA再也不出挑了。一味地迎合着大众,早已失去了孩童时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留下的只有全部用白色装饰的傲骨,像是在彰显着昔日的辉煌。此时一阵冷风吹过,颇有几分萧瑟的味道。我问自己,我甘心就这样在马不停蹄中度过一生吗。到了一片树叶一块瓦砾都能忆起往昔的年华,我还能保留自己的独特并大放异彩吗。我给自己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不愿现在就向现实低头,不愿让少年时代满是朝气的理想成为往后坐在摇摇椅上对过去自己的悔恨。


cr. Lavender


我总觉得自己和影像有种奇妙的联结。初中的时候喜欢以朋友当模特拍人像,学校的拍摄工作也从一开始就全由内心的热爱驱动着。最后一年在广州难得低温的冬天里,我挂着五斤重的长焦跑着拍了两天的运动会,却一点没觉得累。我只记得那个时候,我透过取景框,看班级接力最后一棒远超别人百米的冲线,耳边响起的欢呼声到现在都还在我脑海里回荡。后来我和电影成为了朋友,它永远能在我最崩溃的时候用力地,牢牢地托住正在下坠的我。我可以在那短暂的几小时里丢下一切现实中的不如意,在它创造出的乌托邦里肆意地做梦。我决定相信打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东西,相信某一刻自然而然涌出的情感。抱着对电影傻乎乎的热爱,我渴望着自己往后也能为它做点什么,以此来回馈它带给我的强大力量。


cr. Lavender


把自己交给厨房的时候,我跟着锅里橘红色的焦糖泡泡,烤箱里憨厚老实的面糊一同呼吸,起起落落。我小心翼翼地分离着蛋黄蛋清,看着圆滚滚的蛋黄在空气中旋转,再结实地落入碗中,觉得我们好像。我发现,当我真正在一件事上享受其中的时候,我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情绪。在无尽的焦躁下,日子却也在慢慢向前推进着。即使在作品集的创作阶段,一个多月以来饱受灵感枯竭给我带来的精神折磨,天天感受着面对一片黑暗的恐惧和绝望,却还是有不时抓住了一道光,顺着它可以扯开成片阴霾的欣喜和平静。我学会了放过自己,允许自己懒惰,不再强行给做的每一件事都赋予上意义,一旦脱离了这个标准就责怪自己。

 

我好像找到了。那只属于我的,总在下行却永远未曾降低过的状态,在塌落中平衡的状态。我所有的情绪,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开心的不开心的,都成为了我生活的驱动力,指引着我去到一个还未有前人踏足的地方。

 


复圆


我常常说自己有时候过于理想主义,申请季期间都是靠怀念从前和想象往后的日子撑过去的。我想念北京人和人之间真实又自然的市井烟火气,把自己包的很厚,看着光秃秃的枝桠,在微弱的路灯下边哈气边大笑着向前跑的寒冬。我想在不同的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走,记录不同的面孔,写不一样的故事。在很远的将来,还想过些《海鸥食堂》里的日子,去北欧开一家中式甜品店,和来自各地的人产生碰撞。

 

但现实世界中没有乌托邦,永远快乐也不是活着的终极意义。我总要学着接受人生百态,在各条同样失衡的路上听从内心让自己平衡的声音。同时也接受自己的平庸,做不到那番伟大的传播事业,也能做默默坚持着的点点星光。只有当路上的所有人都离开了,才是真正该悲哀的时候。

 

我永远相信并期待着,点点星光终有汇成星河的那一日。



后记

 

感谢我的老豆和妈咪无条件尊重包容我的一切决定和想法,每周末“研习”新菜让我吃好喝好。


感谢Sylvia和作品集老师们的鼓励,申请季最大程度地给了我选择和创作自由。


感谢浅灰、刘俊、关心、子非承包了我在学校几乎所有的笑点,在烦乱之时互相拉扯着一起走出来。


感谢汇景所有的朋友老师们,汇景三年什么时候都是最温暖,最像家的回忆。


感谢七月份实习的剧组和FIRST。


还有我所经历的一切,遇见的长辈,可爱的伙伴们。


还有读到这里的你。



0.1080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