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十】全国辩论冠军,宁当隐士,不做学霸!
发布时间:2016.03.31


李佩颖(Calinese Li)
华附国际部高三学生在15/16海外大学申请中被诸多美、加名校录取,并获巨额奖学金。

录取院校:
曼荷莲女子学院(奖学金$45,000);
布兰代斯大学;
福特汉姆大学(奖学金$60,000)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也没有想过当一个学霸,我只是想不断地完善、努力变成我定义中极致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申请的过程中没有放下自己的爱好特长,一直坚持着去参加美式public forum辩论,也读了很多我最爱的哲学书。虽然这确实间接导致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准备标化考试上面,但目前对我个人而言是不后悔的。
从高一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享受过程的人,而非结果主义者。很不巧的是,在学校上的课似乎没有辩论那样让我痴迷。每次准备比赛时,读学术论文和整理数据都是我与不同的学者思维上的对话,每次都是辩论盛宴。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可以在不是结果主义者的前提下只凭自己内在的动力成为全国辩论冠军的吧。这也是为什么我辩论之后都会带着想象去读书,尤其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它简直是人生中第一本让我跪拜的哲学书。我喜欢在脑海中描绘出苏格拉底和他学生在希腊古老的街道开展公众论坛,把他们每个人极为精彩的对话变成电影字幕,然后我自己再一一反驳。甚至一次我还梦到了自己跟崇拜的希腊哲学家Epicurus辩论,然后完胜哈哈哈。

 

因为我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个隐士,所以我一直坚持打坐,因为虽然不能真正隐居,但我至少现在可以精神上达到一种想要的境界。我觉得申请时打坐简直像是开外挂一样,能给我很多文书的灵感,给我很多精神上难得的平静。所以相对而言,我不是很喜欢准备对我而言很枯燥的SAT, SAT II,因为我觉得我可以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通过准备一场辩论可以让我学到的比我在刷SAT题更多我希望了解的知识,比如国际关系,法律,伦理学;通过跟Wilson聊聊柏拉图或者尼采可以不间断的更新我的世界观;通过参加综艺比赛可以让我更早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想要的定位;通过打坐我可以静观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也许对我而言,拿SAT高分没有拿到辩论全国冠军或者排名第一的国际辩手等等那么有吸引力吧,哈哈。

 

我不能说我这种学习经验就是对的,因为在我申请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自己有些忽略了标化考试和种种学术成绩的重要性。我有自己执着的活动,严密的逻辑,比较好的思想深度,非常不错的文书,但我的标化并没有很好的与之匹配。所以我经历了一段时间自我怀疑,尤其是被dream school拒的时候,我哭得很惨,甚至有点怀疑我一直坚定不移的非结果主义的信仰。后来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我自己高三的状态,发现我就像一个不富有的鞋匠,为了创造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鞋子(我的兴趣爱好)而忽略了生计(考试和功课)。所以我得出了一个伟大而中肯的建议:标化不能落下,如果从长远的角度看,能去一个更好的大学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多更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更强劲的对手。


我有一点对自己没有挤时间出来准备标准化考试而感到遗憾。但我觉得还是非常珍惜申请过程,因为它让我真正意义上的知道如何舍弃和权衡,也让我真正理解了尼采的名言:“for the game of creation, a sacred ‘yes’ is needed: the spirit now wills its own will, and he who had been lost to the world now conquers his own world.”当我们申请的时候,那个“sacred yes”就是自己对兴趣爱好以及各种标化考试的坚持,而当真正出结果的时候,虽然被dream school拒就像 “lost to the world”,但是我们可以让申请来反映出我们最想要成为的模样,in order to conquer my own world. 


0.107026s